Saturday 23 January 2010

人参鸡汤



这是偶然从朋友家学来的方子,觉得很不错。今年悉尼的夏天不太热,尤其是放假期间。找了凉快的天,煲上一锅人身鸡汤,喝着挺爽。

材料:
小鸡一只(选了Corn Fed, 搞不懂这个和Free Range的到底有什么区别)、人参、红枣、姜片、枸杞、香菇、干紫苏叶


做法:
  • 小鸡斩件、飞血水备用,
  • 香菇洗净泡软,
  • 所有材料放在汤煲中,大火烧开专小火煲两个小时。
  • 加盐,10分钟后出锅。

Banana Bread (香蕉面包)


香蕉面包有着和蛋糕相似的口感,湿润、松软。听说这个面包不容易烤,失败率较高。只好先做足功课,选了网上公认最简单易学的方子,果然一举成功。我喜欢在面点里加些果仁、葡萄干什么的。这次在原方子的基础上加了碎核桃仁。

以下方子来自www.allrecipes.com 懒得翻译了。

材料:
2 cups all-purpose flour
1 teaspoon baking soda
1/4 teaspoon salt
1/2 cup butter
3/4 cup brown sugar
2 eggs, beaten
2 1/3 cups mashed overripe bananas


做法:

  • Preheat oven to 175 degrees C.
  • Lightly grease a 9x5 inch loaf pan.
  • In a large bowl, combine flour, baking soda and salt.
  • In a separate bowl, cream together butter and brown sugar.
  • Stir in eggs and mashed bananas until well blended.
  • Stir banana mixture into flour mixture; stir just to moisten.
  • Pour batter into prepared loaf pan.
  • Bake in preheated oven for 60 to 65 minutes, until a toothpick inserted into center of the loaf comes out clean.
  • Let bread cool in pan for 10 minutes, then turn out onto a wire rack.

搅拌器打好的香蕉泥

所有材料倒在一起绞匀 -- 女儿强烈要求露一手

倒在刷好油的烤盘里

新鲜出炉,在冷却架上冷却 -- 刚出炉的面包外壳坚硬,里面有点软。冷却的过程可以用内部的热气把外面的壳烘软,里面还保持湿润。切忌当场切开,里面的热气散掉,那么外壳就没法变软了。几年前给到这里玩的外甥女烤北海道牛奶方包,她经不住香气的诱惑掰开一个刚出炉的面包……吃完了面包芯,外壳就成杯具了。

冷却好的面包,用专门切面包的锯齿刀切开

早起

前几天读了梁实秋写的《早起》,心里又是一阵惭愧。虽然我们从小就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起是我这些年来一直面临的挑战。妈妈早在N年前就说过和梁实秋一模一样的话,我是个“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人。

中学时的作息制度就是为了和我作对而制定的。每天早晨六点钟起来到学校去跑早操(因为初中时在家里住,所以要比住校生起得更早),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来说简直是无情的折磨。尤其是冬天,天还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穿着大衣、带着帽子、围巾、手套,打着手电筒,至今还记得手碰到家里大门的铁锁时刺骨的寒冷,冻得快把手粘在锁上了。有时还会在路上碰到附近村子里溜达出来的狗。虽然从来没有被狗袭击过,但是我对狗的恐惧症肯定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每到假期,就是我睡懒觉的好时候。妈妈也为了叫我起床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把收音机开得声音很大但是放在客厅里;用她在外面忙碌了半天的冰凉的手到被窝里来冰我;甚至直接把被子掀起来抱到外面晒上(可见太阳都已经升得老高了)。

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睡到自然醒”,表示生活幸福的一种状态。对我来说,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在床上多赖一会儿,才叫心满意足。就是这个小小的心愿,从上学、到工作、再到做了家庭主妇,都从来没有实现过。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说早晨睡懒觉,就是夜里的睡眠也得不到保证。好容易盼到孩子长大了,她早晨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叫醒。挠痒痒、扒眼皮、掀被子,无所不用其极。我作人家女儿的时候,早上被妈妈叫起床;现在作了妈妈,又被女儿叫起床;算是很失败啊!

看了陈玉琴的讲座,她认为爱睡懒觉是因为心包有积液,要按心包经和极泉穴。我试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看到效果,也许是因为其实满喜欢睡懒觉这个习惯的。



下面附上梁实秋的《早起》,与和我一样爱睡懒觉的人共勉。

附:《早起》 梁实秋著
摘自《雅舍杂文》

曾文正公(曾国藩,晚清著名的官员、军事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极有修养)说:“作人从早起起。”(做人从早 起开始。起,起始)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这一桩事若办不到,其余的也就可想。记得从前俞平伯先生有两行名诗:“被窝暖暖的,人儿远远 的......”在这“暖暖......远远......”的情形之下,毅然决然的从被窝里窜出来,尤其是在北方那样寒冷的天气,实在是不容易。唯以其不 容易,所以那个举动被称为开始作人的第一件事。偎在被窝里不出来,那便是在作人的道上第一回败绩。

历史上若干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也有不少是标榜早起的。例如,颜氏家训里便有“黎明即起”的句子。至少我们不会听说哪一个人为了早晨 晏起(晚起)而受到人的赞美。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是众所熟知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祖逖是志士,他所闻的鸡不是我们在天将破晓时听见的鸡啼,而是“中夜闻荒 鸡鸣”。中夜起舞之后是否还回去再睡,史无明文,我想大概是不再回去睡了。黑茫茫的后半夜,舞完了之后还做什么,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前清文武大臣上朝 (早朝),也是半夜三更的进东华门,打着灯笼进去,不知是不是因为皇帝有特别喜欢起早的习惯。

西谚亦云:“早出来的鸟能捉到虫儿吃。”似乎是晚出来的鸟便没得虫儿吃了。我们人早起可有什么好处呢?我个人是从小就喜欢早起的,可是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 的好处,只是我个人的习惯而已。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并不说有这好习惯的人即是好人,因为这习惯虽好,究竟在做人的道理上还是比较的一桩小事。所以 像韩复榘(民国时的军阀,1938年因为面对日军擅自撤退并企图私下与日军讲和,依军法被枪决)在山东省做主席时强迫省府人员清晨五时集合在大操场里跑 步,我并不敢恭维。

我小时候上学,躺在炕上一睁眼看见窗户上最高的一格有了太阳光,便要急得哭啼,我的母亲匆匆忙忙给我梳了小辫儿打发我去上学。我们的学校就在我们的胡同 里。往往出门之后不久又眼泪扑簌的回来,母亲问道:“怎么回来了?”我低着头嚅嗫的回答:“学校还没有开门哩!”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想想,还是 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性急。到如今,凡是开会或宴会之类,我还是很少迟到的。我觉得迟到是很可耻的一件事。但是我的心胸之不够开展,容不得一点事,于此也就 可见一斑。

有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他说这是“焚膏油以继晷”(出自韩愈《进学论》。膏,指灯烛。晷,日光。夜晚到了,就点起油灯继续看书,形容日以继夜地学 习。)。我想,“焚膏油”则有之,日晷则在被窝里糟蹋不少。他说夜里万籁俱寂,没有搅扰,最宜工作,这话也许是有道理的。我想晚上早睡两个钟头,早上早起 两个钟头,还是一样的,因为早晨也是很宜于工作的。我记得我翻译《阿 伯拉与哀绿绮丝的情书》的时候,就是趁太阳没出的时候搬竹椅在廊檐下动笔,等到太阳晒满半个院子,人声嘈杂,我便收笔,这样在一个月内译成了那本书,至今 回忆起来还是愉快的。我在上海住几年,黎明即起,弄堂里到处是哗啦哗啦的刷马桶的声音,满街的秽水四溢,到处看得见横七竖八的露宿的人---这种苦恼是高 枕而眠到日上三竿的人所没有的。有些个城市,居然到九十点钟而街上还没有什么动静,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行经其地如过废墟,我这时候只有暗暗的祝福那些睡得香甜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昨夜做了什么事,以至今天这样晚还不能起来。

我如今年事稍长,好早起的习惯更不易抛弃。醒来听见鸟啭(鸟叫),一天都是快活的。走到街上,看见草上的露珠还没有干,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 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还有无数的青年男女穿着熨平的布衣精神抖擞的携带着“便当”骑着脚踏车去上 班,---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就是学佛的人也讲究“早参”“晚参”。要此心常常摄持。曾文正公说作人从早起起,也是着眼在那一转念之间,是否能振作精神,让此心做得主宰。其实早起晚起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利弊,如是而已。

墨尔本自驾游 第五天

2009年12月29日

Albury算是个内陆城市,炎热又干燥。和在墨尔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感觉比墨尔本的中午还热。入住的是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宾馆。这是个只有两层的小楼,进门的大厅摆着几个中世纪全身盔甲的武士,家具也很古色古香。显然重新装修过了,但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在房间里第一次见到这里早年间用的床,四角有柱子的,和中国古代的倒有几分相似。印象深刻的是房间里装着海尔空调和康佳纯平彩电。很遗憾的是忘了拍照留念。国内的家电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市场份额,这个公司的采购应该是中国人吧。


因为这一天没有什么安排,所以睡到日出三杆才起来退房出发,一路无话回到悉尼的家里。

这次出门共计行程2300公里。因为行程安排的比较紧,所以觉得有些舟车劳顿,但还是有做飞机不能取代的乐趣。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走走停停,四处看看风景,也许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是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做“外地人”养成的习惯吧。

Wednesday 13 January 2010

墨尔本自驾游 第四天



2009年12月28日


早晨起来,直奔Great Ocean Road。这是我力排众议执意要加上的。原本想去Port Campbell去看十二门徒(有两个已经坏掉了),但是从墨尔本驱车还有300公里,太远了。而且我原打算在那里住几天的,被1:2的投票结果否决了。这里的海滩被称为最令人生畏的(fearful),想想那些像是被刀从上砍下的岩石,我不能抑制一定要去看一下的冲动。


上了高速,直奔Geelong,再到Bells Beach。中间因为GPS的问题多走了大半个小时的冤枉路。上面的照片就是Bells Beach。因为是外海,这里的海显得特别宽阔,特别深邃。没有沙滩,不适合游泳,但是适合冲浪。到处看到的都是拿着冲浪板的弄潮儿。

沿着海岸线往Geelong的方向走,经过一个小镇,从GPS上看到小镇里面有一个瞭望点(lookout), 我们就一路开过去了。可能因为名气不大,这里没有什么游客。这里的海水很浅,由于海底的岩石突兀,使得海水看上去显示出各种不同的蓝颜色,很象九寨沟的水,只是更壮观。旁边有骑了自行车在这里歇脚的祖孙三人,一直微笑着看着我们。然后其中的中年人热情的主动要求为我们全家人合影。突然很羡慕住在这个小镇上的居民,可以出门就看到这么美的海。希望将来老的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可以每天坐在这里回忆过去---- 现在要多做些事情值得那时候拿出来回忆才好。



回到Geelong吃午餐,女儿又赖在playground玩了近一个小时,也许这就是她喜欢麦当劳的原因吧。和来时的路不一样,这次选了内陆的Hume Freeway。大多数的路段都是110公里/小时,节省了不少时间。上次我开这样的高速,还是2007年带外甥女去堪培拉的时候。当时我还是P牌(临时驾照),所以心安理得的呆在最左道,任一辆辆的车从我的旁边超过去,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次倒是不紧张了,但是看着被别人超车还是有点不爽,搞得我一不小心就超速。

晚上落脚的地方是Albury,入住的这个宾馆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有特色,下回书再分解。

墨尔本自驾游 第三天

2009年12月27号

这天的重点项目是墨尔本科技馆,因为它上午10点钟开门,沿途经过维多利亚国会大厦,可以去看一下。开车的时候,沿途看到一个外面爬满了常春藤的古老建筑,门前还摆着大炮之类的,赶紧停车下来看一下,才发现原来是澳大利亚国防部的办公楼。


到了国会大厦,因为不上班,所以是不对外开放的。很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中国游客在照相留念,而且也不是一起跟旅游团来的。也许只有中国人才在这个老外的节日里出来旅游,就像咱们过春节肯定会和家人朋友呆在家里吃吃喝喝一样。

科技馆(Scienceworks Museum),是小孩子们的乐园。因为都是室内的活动,所以没照相。有孩子的朋友们,这里是到墨尔本一定要去的地方。原本打算玩到中午,结果我们一直到下午两点半才离开。原本打算坐船游览墨尔本市容的,眼看着时间来不及了,临时改去了55层高的Rialto Tower大厦顶层(Melbourne 360 Observation Deck)欣赏墨尔本的全景。


之后又去了Southern Gate,相当于悉尼的情人港(Darling Harbour)。原本计划的观光游船就从这里出发。景色很美,但是不适合匆匆而过,应该拿点饮料坐在长椅上慢慢地消磨一个下午。晚餐就选定了这里临河边二楼的一家中餐厅。由于没有提起预定,没有拿到靠河边的位子。这家的味道还不错,也是被完全西化了的。连上菜也是按西餐的标准几个菜齐了一起上。汗……

墨尔本自驾游 第二天



2009年12月26日

早上起了大早,早饭依然是方便面。再次上路,有种重回人间的感觉。沿途的加油站大多开门了。自从进入维省,觉得基础设施比纽省查很多,路边的停车点大多没有厕所,支线上的很多道理年久失修,有些根本都是没有铺过沥青的土路。沿途的麦当劳也出奇的少,一路无话到了Lake Entrance才看到第一家麦当劳。这里的景色很美,公路沿着湖边而行,有点像悉尼北边的The Entrance。


麦当劳里面熙熙攘攘,趁着女儿在playgroud玩的空当,我跑去旁边的Woolworths买了照相机的电池和一点水果。一路无话,直奔今晚的目的地 --墨尔本的Sebel Albert Park。在这里第一次享受到有人代你泊车的服务。每次把车开到门口,把钥匙交给门童就可以了。出门前,把牌子给门童出示一下,他会马上帮你把车从地下停车场开上来,把车头调好,请你上车。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被人伺候着又有点不舒服,土啊!


稍事休息,去了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悉尼歌剧院对面的那个好像也叫这个名字。这个花园巨大,我们只逛了其中的一角。其间碰到无数的中国人。


晚餐去了唐人街附近的一家中餐馆,这家是用英文搜出来的网友推荐饭店。结果发现是一家被完全西化的饭店,没有中文菜单,大多是中西合璧的菜式。点了几个菜都不合女儿的胃口,但是她还是埋头吃了两碗白米饭。呵呵,看着觉得可怜啊!平时在家总是央求着要吃麦当劳或者方便面,这次出门算是吃够了。

墨尔本自驾游 第一天

2009年12月25号
经过了好几天的准备,后备箱里塞满了各种食物、饮料、衣服,车里放满了女儿的玩具、各种音乐CD、照相机、录像机,车玻璃上吸着不久前才买的GPS,一家人“浩浩荡荡”地上路了。因为以前孩子太小,从来没开过这么远的长途。这次算是试水之旅。

通过GPS的指引,慢慢地上了沿着海边走的Princes Highway。圣诞节的早晨,路上没有什么车,到处都很安静,天有点阴,没有太阳,正是开车的好天气。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在Kiama下了高速,到Kiama小镇上转了一下。这里已美丽的海滩著称。街上也很安静,大多数的人应该还在睡梦里。我们把车直接开到这里的一个瞭望点(lookout),可以看到海滩和小镇的前景。下车拍照时,才发现照相机没有电了(前两天的行程都没有照片)。百密一疏啊,下次引以为戒。

重新回到Princes Highway,天开始下起雨来。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沿途经过每一家加油站和麦当劳,都没有营业。虽然预先备足的干粮,但是没想到加油站也不开呀。LG前一天没有加油,虽然还有半箱油,但是他不确定是否可以开到今晚落脚的地方。终于看到一家很小的加油站开了门,只有中东人模样的老板一个人站在门口。我们刚把车停好,他就热情地走过来说,普通的汽油已经卖完了,只有premium的。现在哪管那么多,有油就好。

加了油,继续前行。这时候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天也下起倾盆大雨来。沿途的每一家麦当劳都没有营业。终于看到第二家开业的加油站。LG把车开加油站内可以避雨的地方,从后备箱里把我们储备的干粮拿到车里。出于对老板的感激,他到加油站里买了一杯咖啡。老板听说我和女儿两个人在车里,分别送给我们一个北极熊和一个麋鹿的小玩具。在心里谢谢他。我给每个人切了一点水果,做了火腿三明治。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又重新上路了。

一路无话,直达我们要下榻的Mallacoota。这个小镇在悉尼与墨尔本的中点上,小镇到处都是Motel。我们订的这件是公寓式的。在路上,LG就说这个应该很豪华,因为他在网上订的时候选了个很贵的,因为不想在圣诞夜过得太局促。结果到了之后大跌眼镜。整个宾馆不过是一排排象临时建筑一样的平房,虽然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厨房。但是墙壁就像板子一样,很薄。还好,我们到得早,旁边的房子还没住人。

我和女儿在房间里收拾东西,整顿休息。LG出门看看晚餐怎么解决。不久他就回来了,对面有个中餐馆,圣诞节不营业;RSL Club,圣诞节不营业……,GPS能搜到的饭店都不营业。连镇上的Woolworths也不营业。幸好我们带了以备不时之需的方便面,还有咸菜,作为我们的圣诞大餐。不求豪华,但也绝对难忘。还有,他发现沿途的Motel大都已经打出了客满的牌子,只有我们住的这家的招牌上还显示有空房间。难道是传说中的黑店?!

这里顺便说一下Highway,和国内的“高速公路”绝对是两个概念。就像悉尼穿城而过的Pacific Highway一样,这个Princes Highway,也就是普通的公路,相当于中国的国道,限速在60至80公里/小时不等。在有些地方穿城而过,也会讲到50公里/小时。国内现下全封闭的高速公路这里叫Freeway,或是Motorway。

Monday 11 January 2010

福建肉松




这个方子来自毛毛妈的博客,我根据情况稍加改动。福州美食之于我的印象只限于小吃一条街上第一家鱼丸店里面美味又大颗的鱼丸。我从来没见过福建肉松,所以只能照猫画虎了。听说福州话里面,“吃饭”的发音是“写博”。尝试做了一个,福州人有得吃,我也有得写了。

材料:

猪肉(tender port fillet)600克 (不知是哪个部位)、生抽4大匙、盐半茶匙、糖1.5茶匙、米糠油(Rice Bran Oil)半杯、葱、姜


做法:

  1. 用到把猪肉上的白筋、薄膜片掉,只留红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大块;
  2. 因为这里杀猪不放血,所以一定要飞血水。大锅加沸水,葱姜切大块,和肉一起放在锅里,水再次煮沸就可以了;
  3. 带血沫的水倒掉(锅要重新洗过),放入飞过血水的肉块,加水至刚刚没过肉块。开大火至滚,开中小火焖煮两小时,
  4. 生抽、盐和糖拌匀,煮至快干熄火。这时一定要不停搅拌,以免糊锅;
  5. 炒锅放炉上,开中火加煮好的肉,边炒边用炒勺揉拌炒肉完全干松,大约半个小时。窃以为这时候的半成品已经很好吃了,而且卖相也好,每根都蓬蓬松松,只是颜色不太好看。
  6. 因为我不喜欢太多油炒的东西,分出来一半半成品作零食。另一半转到不粘锅里加半杯油中到大火炒酥,炒到颜色变成金黄色就可以了(耗时20-30分钟)。因为这时候的肉松已经完全干燥了,用不粘锅觉得安全点,免得前功尽弃。没有玉米油,用家里的米糠油代替,色泽不及毛毛妈做的好,不知是不是油的关系。成品可以放在密封容器里保存在冰箱里了。
小结:
  • 毛毛妈说加油制酥是福建肉松的特点。
  • 加油炒酥是见真功夫的步骤。之前看起来蓬蓬的肉松遇到油之后马上变成了肉丝,象乱蓬蓬的头发上喷了摩丝一样。之前没有炒匀的地方马上显现出来了。虽然看到成品比商店里的肉松要粗糙的多,但是手腕炒得快断掉了,只好打住。
  • 个人认为,半成品的肉松可以当零食,炒酥的肉松可以用来配青菜,满足一下某些无肉不欢的胃。

童话的力量 之 圣诞老人 (Santa Claus)

圣诞节,众所周知,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上帝为了拯救人类,使少女玛丽亚怀孕,生下了上帝的儿子,让他的儿子来到人间。所以圣诞节是所有信仰上帝的人们的重大节日。就像其他节日一样,经过发达国家多少年的商业运作之后,它慢慢的可以脱离宗教而独立存在了,同时也变成了全球性的节日。圣诞老人、雪橇、长着红鼻子的麋鹿、装礼物的袜子,都应运而生了。


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我极力地给她灌输中文和中国的文化,没有给她讲圣诞老人这些事。她进了幼儿园以后,很快就从同班的小朋友那里学到了这些。她说,如果小孩子每天都很乖的话,她在晚上睡觉前可以悄悄地给圣诞老人讲她最想要的圣诞礼物是什么(如果会写字的话,还可以写信给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夜,圣诞老人会背着很多礼物从北极到每个小朋友家里,把礼物放在小朋友挂在床头上的袜子里。然后她还给我分享了她的愿望,就是要一套白色的小仙女穿的白纱裙,背后有大大的翅膀,头上还要有皇冠(这个叫Tiara,皇室成员戴的才叫crown)。


那年的圣诞节一天天地近了,她也一天天地不安起来。“妈妈,圣诞老人真的会来吗?我觉得……觉得我有时候不是很乖……有时候不听话……”。我突然痛恨起这个传说来,我告诉她,小孩子都是会淘气的,她已经是个很好的小孩了,圣诞老人并不需要从来不犯错误的“完美小孩”。我也开始忙了。为了不让她看出了是在商店里买的,我要在她上学的时候,到我们平时从来不去的商店里面寻找,一件件的按她的要求买齐了,然后藏在家里高处的柜子里。


家里的录像带里还存着圣诞节的早晨她刚刚醒来看到那些礼物的样子。虽然我很不认同西方儿童教育方面把一切都落实到物质刺激和物质奖励的做法,看到孩子欣喜若狂的样子,就得他们还是有一点道理吧。


几天以后,女儿说,我的朋友说了,我们收到礼物以后要给圣诞老人写一封感谢信。在商场里卖各种贺卡的地方,我们还真的看到了这种印刷好的感谢信。大概是为了方便不会写字的孩子吧,上面写着,“亲爱的圣诞老人,非常感谢你送给我的礼物_______(可以填,也可以不填)。”下面孩子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收信人的地址是:North Pole (北极)。甚至还有一个网站,www.northpole.com, 让孩子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圣诞老人的存在。


作为澳洲的孩子,除了其他国家孩子拥有的这些圣诞故事之外,不得不提一下澳洲独有的圣诞歌曲《Six White Boomers》。因为澳洲地处南半球,圣诞节正值炎炎夏日,和传统的圣诞歌曲里的麋鹿、雪橇很不相配。有个澳洲人叫Rolf Harris的,在1960年专门为这里的小朋友们写了这首歌曲。歌里说,因为圣诞老人的麋鹿到了澳洲之后不能忍受这里的炎热,不能再拉雪橇了。而澳洲有种浑身白色的袋鼠叫White Boomer的,负起了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任务。这首歌也成了澳洲幼儿园和小学里圣诞节表演的代表曲目。